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读《天下赵州生活禅》之感想简记

胡雪梅

 

 

1.说明

近日幸得 马明博 先生之《天下赵州生活禅》一书(以下简称《禅》书),读之颇多感悟与心契之处,此诚读书多年所未曾有者,故未及读完,便得小诗一首:

常恨无缘读奇书

始知前尘尽虚度

今夜一轮朗月照

但愿明夜月如故

本当将所思所感详细写出,一则如书中明海法师所言:籍之以为观照自心;二则望能反馈感思于作者以期更有所获,然终因本职工作繁巨而无法如愿。故只能将感想简单勾描出,以就教于作者,是以名之为“感想简记”。而其方式则为将书中批注写出,兼将特有所感之故事、文字等标出。而诸多重笔勾画及颇为赞赏与感慨之处则只能容待日后得闲时再为详述!

2.扉页1之题字 (此系全书阅毕后之感想)

能以善诱善导善乃上上善,但很多时候恐怕也得以恶制恶?!

3.扉页2之题诗 (亦系全书阅毕后的感想)

无常

将所有的生灵

关在弱肉强食的牢笼中

在这巨大的囚笼里

绝大多数人

浑浑噩噩

被无常

牵着鼻子走

有少许

还未丧失理智的人

想努力看清自己的处境

摆脱无常的控制

――至少希望在心灵上如此!

4.第63页之批注

《禅》书第 63页描写了河北赵州柏林禅师普光明殿落成之盛况,其语曰:“祖刹重光,如来现瑞,石佛自动,四众欢腾,叹未曾有。”窃以为该小段语言至为简练优美,且颇有古佛经典之韵味,故情不自禁批注曰:“耳熏目染之下,自成其风格也。”而语言洗练流畅典雅、意境深远悠长实为《禅》书之大特色也!正如前述说明所言,使人有字字玑珠之叹!此段之美恰可致管中窥豹之效。

5.第71页之批注

《禅》书第 70-71页写到:“佛教戒律,比丘要爱树,爱草木。因为人与草木皆共存于大地之上,人以屋宇为居,有些生灵则以草木为家园。因此,在柏林禅寺重建中,凡是涉及草木时,必先焚香祷告,为惊扰了其他生灵的生活而道歉,同时,预先通知一下,为建寺安僧故,请他们提前做好搬迁准备。听来有趣,细想有味,这样做,至少这表明了人对自然界里其他生命的尊重。因为草木虽小,也是生灵。”阅毕此处即批注到:“惟佛教能如此也!大慈大悲,惜奉行者少。”并忆及在南普陀寺对面之晓风书屋购书时遇到一位闽南佛学院的和尚,对我选购佛教书籍颇为好奇,我说只是想多了解些。因为,在我看来,在现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中,佛教是最仁慈博爱的。这至少体现为两点:第一,佛教不仅强调人人平等,而且强调要爱护一切生灵。虔诚的佛教徒是决不杀生的,也不茹荤。而且,佛也不像其他教派的神灵那样喜好带血的祭献。佛真的很优雅浪漫,因为对佛的最好祭献是心香或鲜花!第二,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佛教的推广从来不是伴随着战争和血腥的,但其他宗教的推广史实则便是一部残忍的战争史。

6.第95页之批注

该页描述了我国当代著名大德高僧虚云老和尚临死前写下的遗嘱:“吾死后,化身毕,请各位将吾骨灰碾成灰末,以油、面粉共骨灰和好,做成丸果,请送放河中以供水族结缘,满吾所愿感谢不尽。”读毕批注到“诚大潇洒、真潇洒者也。”并联想到弘一法师在 1942年圆寂前,曾经有一次生病立过一份遗嘱,其中也写道:吾死后只穿随身短裤,尸体放置于后山谷中,三日内有野兽食之最好,三日内无野兽食之则焚化之。并联想到西藏及印度等地之将尸体喂食秃鹫之天葬习俗,及听友人说,在《狼图腾》小说中描写了草原人在死后将尸体拖至狼出没地喂狼的习俗――但该习俗与天葬之习俗现在在很多地方都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因为秃鹫和狼的濒临灭绝。对这些习俗之合理性我曾经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绝不能以愚昧落后为其标签。应该说,这些习俗反映了人类的祖先对以生命、鲜血和皮肉骨髓养育了自己的其他生灵的深深感恩和反哺回报之情――这是在现代人的观念中濒临灭绝的一种质朴、可贵的理念与美德!并由之又想起台湾的证言法师在台湾创立中华骨髓捐献资料库并已建成世界之最大骨髓捐献中心之壮举,及其含辛茹苦募资兴建医院、学校、敬老院、赈灾救灾、济贫扶困的种种善举,以及其近年又大力呼吁信众及民众死后捐献遗体与器官用于医学解剖和救死扶伤的开风气之先的感人之举。抚今追昔,由此及彼――既浮想联翩也感慨万千!

7.第134页之批注

该页写到:赵州禅师住世 120岁,80岁时仍然云水生涯,行脚不辍。并提到,在古时,修行人在深山老林里盖一个棚子修行,名曰“草庵”。见此有感而注曰:“不觅深山盖草庵,只在当下便成仙”。

8.第137页之批注

该页描写了许多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学员,在传灯忏悔仪式上,因着对往昔错误的忏悔和发愿追求全新的生活而流下了悲欣交集之泪,余批注曰:“昔者不可追,来者当如是。”

9.第169-171之《触摸大地》一文之批注

《禅》之作者写到其最开初见人虔诚顶礼膜拜之举颇不以为然,认为此乃执着于外相之表现。后与一禅师交流得知,跪拜之意并不仅仅在于膜拜与敬重佛,其更重要的意义乃在于触摸大地、礼敬大地。读此文我深感震撼,因为殊来不知佛教中之顶礼膜拜有如此庄重、伟大、质朴与深远之意义。于是,批注曰:“不惟礼敬,更为回到我们所由来有自的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现代人尤其需要如此。因为,他们不仅离大地母亲日远,而且不惜践踏与毁损之。”并同时赋小诗一首:

放下傲慢

放下矜持

放下高贵

放下偏执

融入大地

佛我一体

众生一体

万物一体

10.第174页《如是我闻》一文之批注

该页的批注有二,其一:“佛——看破红尘,不舍慈悲!”;其二,“必要时要以恶制恶”――此系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遇到恶人时,不与他争辩,不要理他,以沉默对待之”之经典语录而言的。

11.第196页之批注

该页所属文为《随师学禅》,摘录了明海法师随净慧法师学禅过程中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该页批注为一诗一联,诗曰:

佛祖本多情

怜己怜众生

苦觅解脱道

救心即救人

其联曰:红尘快乐固如烟,寂寞修持亦堪怜。

12.第205页之批注

该页属《一花一世界》一文。其中谈到了人生易老、花谢花开之无常景象,余批注两种境界,其一:“快快乐乐地生活,毫不留恋地死去”;其二:“平平静静地生活,毫不痛苦地死去。”自己颇踌躇于这两者那一种更好的思量中。

13.第206-207页之注解

该两页亦属《一花一世界》一文。内中对一朵小小的花瓣包容了天地万物的道理做了生动具体而富有启发与美感的诠释,使我对佛教“无我”两字的含义有了豁然开朗与全新的理解,故批注曰:“万物相连,无物特立――是为‘无我'。”而以前我一直以为佛教的“无我”是十分消极地消灭个体欲望乃至个体本身之意。同时对佛家的“无乃是有,有乃是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有了全新的理解,认为此乃“相对性、相对论”的表现,但又对其涅槃境界有所惑疑,故注曰:“永恒的清净自在固然殊好,但世间真有永恒存在吗?”

14.第214页之批注

该页有可爱菩提小树一株,信笔题曰:

菩提本是树

明镜亦是台

本来都是物

何惧染尘埃

15.第218及第308页之批注

第 218页批注云:“佛陀最爱心之供养。”而第308页的批注则恰对此做了说明:“即使是为了敬献佛陀也不要轻易采摘花朵,因为,它们也有生命,即使是很短暂的,它们也有权利享受它的完整。此外,或许它们还有痛觉。愚以为,将一份虔诚礼拜与皈依的心香献给佛陀是最美好、最纯洁也最服符合佛陀本意的。”

16.第226-227页之批注

该两页讲到:“惜缘是指我们人和人之间的这个缘分要珍惜,惜福是我们人和物的关系要珍惜。”人要“时时刻刻有一种节约的精神,时时刻刻想到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不可过分地享用,总有一天地球上能吃能喝的东西会用完的。”批注曰:“ Good!”,但可惜“何处春江有月明”——有此忧患与危机意识的人太少!

17.第229页之批注

该页提到佛叫人放下执著,因心中一直对该执著之意存有疑惑,故批注曰:“为什么要破执著?破怎样的执著?!”

18.第230及233页之批注

第 230页提到“禅心人人都有,但由于过度的欲望和对我的执著,我们的禅心被蒙蔽了。”批注曰:“一般人太以自我为中心,人类则以自己为万物的中心。在世界上曾经有地球为宇宙中心之谬说,而中国则有其为大地之中心的可笑之论”。

第 233页提到:“烦恼如云,皈依如山,云遮云散,山如如不动。烦恼如贼,持戒如墙,墙高万仞,贼不可入。”余效陆放翁之“莫!莫!莫!”而题“难!难!难!”

19.第249-251页之批注

该数页均属《此衣不与时人同》一文。在第 149页,作者描写了禅师法衣之黄色系稻草浸泡蒸煮而成。作者写到:“那淡黄色自然,朴素,柔和,让人满心欢喜。僧侣们穿着这种僧衣做佛事,周围会飘逸清清的稻香。”并讲述了从前有位皇帝坐马车经过一僧侣身旁,其马受稻香诱惑,一口衔住僧侣之衣襟的美好而有趣之故事。余不禁题曰:“铅华去尽见天真!”

第 250页提到,佛子弟无论穿上衣下衣及整理衣束均需要念颂祝愿天下人俱得避寒保暖之衣的偈语,窃以为此诚固可嘉,然其实际意义是否有可怀疑处?故批注曰:“不亦累乎?有实效乎?”

第 251页写到:“僧人不穿皮质品,因为非杀生不足以取皮革;僧人也不穿丝制品,因为一袭丝制的服装,至少要牺牲一千条蚕的生命!”在此我题曰:“Very good!”同页提到,作者在看到一位僧人自在、自然地穿着打着补丁的僧衣云游四方、参道拜祖的感想:“看看这块补丁,想想自己经常丢弃的非流行款式的衣服,明白了什么是惜福。”对此,我批注曰:“惜福!真的非常需要。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浪费,即使是其个人的财富。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一切财富都是取自于社会的,并不单纯属于个人,而是具有社会性。”

在最后,对该文做了总结性的批注:“禅者佛者所示范的是一种精神或曰生活方式,那就是:即使向外界索取的很少很少也同样可以自在快乐的生活”。

20.第259页之批注

该页介绍了在寺庙里为什么碗都倒扣着放的理由:“师父说,里面有水,就会生虫。碗不是生虫的地方。把水倒掉,会伤了虫。倒扣即护生。”对此,我批注曰:“无欲望主体产生即无痛苦产生。”――此实为吾导 师徐国栋 教授·博士之法律思想精髓之一也!同时批注曰:“护生!护生!但佛祖好像是要让众人了却生死的!”――此诚为自己对佛教主旨所存之大疑惑也。因为,如我对佛之了断生死轮回的理解不错的话,其意当指的是:斩断生命欲,关闭生死门。如此一来,如一切众生均达此境界,都超脱生死轮回,这地球岂非一片无生命迹象的可怕静寂?!当然,如果佛的了断生死轮回是中国禅者所理解与践行的一种精神境界、心灵状态、价值情操、处世方式的话,这――自不成为问题。

21.第262页之批注

该页作者提到:“佛家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我对此批注曰:“这有将运动绝对化之嫌。可能还是苏东坡的话较为切合实际,即 :天地万物,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不能一瞬。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绝也。”

22.第264-265页之批注

该两页描写了佛之侍者兼弟子的年轻阿难闻风送花香而心醉神迷数日而佛为之随机开导说法的美丽故事,从作者此处及它处之有关描写,使我得出如下结论:“作者似乎颇为喜欢阿难,佛祖似乎也很怜爱阿难。”原因者何?――是因为阿难“相如秋满月,眼如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还是别的?!――不得而知。

23.第274页之批注

该页作者描写了柏林禅寺的月亮:“这是一轮禅之月。它能够照亮人的心灵。”批注曰:“月在天上,禅在心头。”

24.第227页之批注

该页描写了明海法师借柏树子对作者说法说禅的故事,题注云:

为什么要拒绝温暖

尽管它可能非常短暂

――是勇敢还是怯懦

真使人迷惑!

25.第287页之批注

该页描写了作者与明海法师告别的一幕,非常感人,有注云:

法师亦人

当亦有情

只是不知

此情何情

26.第292-296页之批注

该诸页均属《问禅赵州》一文。

第 292页引述净慧法师的开示到“只要你把二元独立的东西放下,当下就是禅的境界。”批注曰:“非常好!”因在鄙人所从业之法律界,二元主客体的对立、人是理性之动物、其他动物皆无理性之观念乃由来已久、深入人心。故人类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地将动物据为私产:虐待之、凌辱之、戏弄之、役使之、牢狱之;食其肉、寝其皮、敲其骨、饮其血、吸其髓――种种残忍不一而足、件件罪恶罄竹难书!其根源与此二元对立之可恶可耻与荒谬之价值观大有关联也!

第 293页引述净慧法师的开示说:“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对此有所感慨和疑惑,故注曰:“难啊!且不知平等具体体现于何处!”

第 295页引述净慧法师的开示说:“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不要在生死之外去求涅槃,不要在烦恼之外去求菩提。”对此注曰:“心灵自由,永无止境。”

第 296页引述净慧法师的开示曰:“有缘即住,无缘即去。”注曰:

住何处

去何处

隐隐约约在何处

有时仿佛见真迹

有时一片迷朦雾

总想拨雾见究竟

总是隔着一层雾

何时朗日驱迷雾

得见庐山真面目

27.第297页《禅之心》之批注

心无挂碍

行云流水

去来自由

是为禅境

――是彻底觉悟所生之智慧语

还是彻底悲观所生之解脱语?

――是勇

是怯

是喜

是悲?

28.第300页之批注

该页写到:“世间事,不过是六尘影事”。“生命无常,谁的画笔画得住啊!”有感于此而批注曰:“无常戏我,我戏无常——悲哉壮哉!痛哉快哉!”“有人云死并不可怕,惟不知死期为可怕。故此,自杀可谓对此不可知命运的勇敢挑战。”

29.《禅心三无:对禅之心的校勘》一文的批注

该文见于第 303-306页,读毕得小诗三首,其一:

既然被强行抛到这生命的轨道上

也不知抛掷者是何打算

那就只有放开一颗心

笑看一切从身边闪过

其二,打油诗一首:

本来无有我

终究还是无

既然是如此

万事何必真

最后的结论是:一切顺其自然,但要尽量勿害他人。

其三,针对第 306页之明海法师升座说法相而作:

斩断青丝

表示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

决心过一种全然不同的心生活

――不清楚这是新的开始

还是另一种执着?

30.第309页之批注

该页写到:“你看到,内心的贪欲是一条潜在的蛇的阴影,你释放出它,它从你的心里爬出来。你想得越多,它长得越快,在你的欲望满足之前,它张开口已经足够把你吞噬。”在此批注到:“我悟到了:我们被无常蛮横的手,抛进了飞旋且无法停止的轨道。既然无法让飞旋的轨道停止,那我们只有让心安定;既然无法改变痛苦,那我们只有改变自己对痛苦的态度,那就是:让我们笑迎痛苦,而不是相反。因之,我们可以对无常说,谁是胜者谁是败者倒还难说。”

31.第312页之批注

批注一:为什么佛陀的眼中含着泪,因为他知道众生皆苦;为什么佛陀的眼中又含着笑,因为他曾对无常说:你可以给我们痛苦,但却无法控制我们的笑。

批注二:人终究是脆弱的,总希望得到一种依靠,但终究我们当明白,我们惟一的依靠是自己,是自己的心。这一点,佛陀早就说得很明白。因为佛陀曾经对阿难说:阿难,要以己为岛,以己为依,舍此而外,别无所依。——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尽管有人一辈子活在虚幻的依赖中。

32.使我情不自禁热泪倾流的几处文字或故事

其一,净慧老和尚表述其与养母送终一节;

其二,一禅师于上火车之际丢落一鞋立即抛脚上之鞋于其边,以使穷人可拾而用之的故事;

其三,小偷偷禅师钱财未得,禅师却光着膀子将自己禅衣相送,并言:“露水太重,没有什么可以送你”(在书中注曰:真乃仙人也!);

其四,作者向明海法师告别之一幕(见《微笑!微笑!》一文)。

33.女弟子来访

有女弟子来访,告知近日得一好书,真乃字字玑珠。今人文字,愚师未曾深为叹服于谁者,今乃膺服矣!更为甚者,籍由此书,吾颇多朦胧半解半悟之心结得一扩而清也!岂非大幸!继告知以书中数处感人故事,其中包括明海法师事,并翻至明海法师影照,女弟脱口而出曰:“好英俊啊!”吾始觉愕愕、随即莞而。继之则又见净慧法师年轻照,女弟又脱口而出曰:“也好英俊啊!”余不觉噗哧有声――须知,该女弟绝非浮浅浪浪之辈,而纯属当今并不多见之质朴、善良之姑娘也!而听完吾之介绍后,女弟有两大迷惑:其一,是否佛希望将人人都解救出家?如是,则何人种地、何人做工、何人创造最起码之物质财富?其二,食、色性也,禅师和尚大德们应当也是要吃饭的,那应当也是有最起码的性之生理需求的,对此不知丛林有何方法可解?同性恋拟或什么?女第问得十分诚恳认真,我不得不答:你之第一点疑问我想我可解答,即:佛恐怕并不是就希望人人出家,实则也不可能,佛恐怕关注的是人心的拯救与解脱。至于说出家人受信众供养当不难理解,因其使命当是为社会承担精神导师之责,故就如老师拿国家工资而施教一样,用俗话说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当然,以寺庙为商业经营牟利之手段者自另当别论。此外,较为可惜的是我国宗教界之人士感化、净化、帮助于社会公众之实际行动太少,不知是内因使然还是外在之大环境使然拟或兼有之?!而赵州禅寺面向社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可谓在此方面开了颇好之先河,如你有意,我们今夏不妨考虑报名参加。另,我感觉我国佛教界也当如台湾证言法师那样,切实承担起组织民间慈善力量之善业,使佛之解救众生之思想不惟落实于心灵上,也落实于物质帮助与救济上。这方面,台湾之证言法师之所作所为真真是可歌可泣、令人感佩!!!如有时间,我一定将其感人事迹写出以飨读者,题目我已经拟好了:《台湾有位活菩萨:证言法师和她的慈济事业》。其慈济慈善会之会员在台湾已占总人口之二十分之一,并在多国建有分会,不知何时中国大陆亦有之?!你之第二点疑问我无力解答,但我倒由尔之问情不自禁想起一个故事,即佛陀之众多弟子中据称有一人尽管严格修道持戒,但终难灭身中炽热欲火,绝望之余,跳崖自尽,殊胜浩叹!此亦无量劫中一可怜生灵也!但尔所言同性恋一节切勿再言,诚恐有渎神明也!!!

女弟走后,随手翻阅《禅》书,映入眼帘的恰好是该书第 306页所登明海法师布道时的庄严好相,即随手题曰:“尔这一出家,想来多少人伤心欲绝!――一笑!”――当然系戏谑语。唉!总因六根不净,竟有斯言!

34.结语

生活中并不乏美,少的是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禅》书不仅使我深感我中华语言文字之至美,也使我深感禅的伟大与朴实。最后得出两句话:其一,后生可畏真可畏!其二,禅心文胆两相知!前者感叹于作者之文采横溢,后者赞美于禅境与《禅》书之相得益彰。

2007年2月4日 - 6日于南昌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