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未经许可擅自转载本站文章者,将被授予“学术臭虫”称号!

 

 

 

从三大宗教和道教的教义出发,提倡保护动物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宗教对人们的诱惑力已经不比当年。但是,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还是有一定教人向善的功效的。并且,因为宗教是人类脑子里形成的东西,所以宗教中所蕴含的善也是人类有生俱来的,正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还说过:“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对动物仁慈,是一种善良。而这个善良也是各个宗教或多或少所提倡的。下面,我试着从当今中国的各个宗教的教义出发,提倡保护动物。

 

基督教(天主教):

 

最初的人类并不食肉,当人类犯罪堕落,被赶出伊甸园之后,上帝才让他们取食、取用动物的身体(创 3:21 说明了这一事件)。可见,杀生食肉并非上帝所愿意发生的事情,乃是由于人类的罪而不得已发生的事情。当新天新地到来的时候,人类将回到原先素食的状态,不再杀生食肉(赛 11:6-9 )。

 

尽管当前上帝允许人类取食动物,尊重动物、善待动物仍然是上帝的命令:“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出 23:19 )”,“义人顾惜他牲畜的命(箴 12:10 )”。虽然人类可以取食动物,但是必须尊重动物,必须人道对待动物。

 

伊斯兰教:

 

真主允许人类食用动物,但是真主同时也命令人类善待动物、关爱动物,并且禁止人类虐待动物。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正是一位爱护动物的人,圣训中记载着很多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保护动物的事迹,这些事迹值得人们效法和学习。

 

根据圣训传述:一个女人拘禁一只猫并导致其饿死,后来受到了火狱的惩罚;穆罕默德和欧麦尔之子都曾诅咒过把鸟当作靶子的人;穆罕默德曾经过一只驼峰和肚皮被粘连着的骆驼,他说:“你们在对这些不会说话的牲畜方面得敬畏安拉!你们要么好好地用作骑乘,要么随它好好地去吃草!”——可见,虐待动物的人必遭真主的惩罚。

 

根据圣训传述:一个人看见了一只口渴的狗,于是打上井水给狗喝,穆罕默德说这样的善行必被真主所接受,弟子问他:“我们在家畜方面也得回赐?”他说:“只要有心肝的活物都要回赐!”——可见,关爱动物的人必受真主的犒赏。

 

此外,穆罕默德还要求人们人道宰杀动物。根据圣训:有一个人用一把钝刀宰羊,穆罕默德看到后说:“你想让它死两次吗?为何不在执刀前先将刀磨锋利呢?”

 

佛教:

 

人和动物的本质是平等的——都是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的众生,都是有情感有感知的众生(有情)。一个人的前生也许就是一只动物;眼前的一只动物也许上辈子是个人。在无穷无尽的轮回中,也许天下众生都做过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你的朋友……

 

所以,佛告诫人们不可杀生,不论是人还是动物,皆不可杀。正如《梵网经》所说:“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世上存在着因果报应。向众生行善的、搭救众生的,必得好报;伤害众生的、杀生的,必遭恶报。

 

所以,佛告诫人们应向包括动物在内的众生行仁慈,不可杀伤众生。正如以下佛经所说,《杂宝藏经》:“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地藏十轮经》:“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正法念处经》:“设使杀害一有情,一中劫住于地狱”;《楞伽经》:“为利杀众生,因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唤狱”;《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无论是想修来世,还是想成佛,向众生行善都是必不可少的。《放生功德论》:“若欲善趣之乐,放生能得人天福报;若欲自得寂灭,放生即得声闻罗汉果。”《观无量寿经》:“慈心不杀。”

 

道教:

 

人与动物本是平等的,不分贵贱。正如《列子》所云:“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

 

天道为善,杀害有感知生命(动物)的行为违背天意。正如《太平经》所云:“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

 

搭救动物的行为合乎天意,必然受到赏赐。正如以下道书所云,《智慧度生上品大戒》:含血之类,有急投入,能为开度,济其死厄,见世康强,不遭横恶;《智慧度生上品大戒》:常行慈心,悯济一切,放生度恶,其功甚重,令人见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贫得福,举向从心;《六度生戒》:施惠鸟兽有生之类,割口饲之,无所爱惜,世世饱满,常在福地。

 

不可杀生,不可虐待动物,是道教的重要戒律。正如以下道书所云,《 文昌帝 君阴骘文》: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不得妄鞭打六畜群众;《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不得渔猎,伤煞众生;《无上秘要》:勿杀伤含气;《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不得绝断众生六畜之命;《升玄内教经》:跂行蠕动含血之属,皆不得杀;《初真十戒》: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声明:站内文章均仅供个人研究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来信告知

站内未注明作者之文章均为原创,如要使用或转载请来信告知

 

前期统计IP计数2320,新计数从2003年11月3日开始运行。

 

Copyright 2004 Institute of Roman Law,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Active ingredients: XHTML 1.0, CSS 2.0 .
网页设计者信箱:jojobear_905@hotmail.com
网站管理员信箱:romanlaw@126.com